援藏感懷 |
時間:2012-11-13 來源: 視力保護色: |
2010年,懷著激動的心情,我踏上西藏這片神秘的土地,開始了援藏生涯。在近兩年半的援藏工作中,有很多感受,工作任務和成績、理論道理等等就不一一贅述了,那些都是我們應該遵循和執(zhí)行的,我想就生活中一些小細節(jié)談談個人感受。 2010年,作者在飛機上,即將奔赴援藏一線。 高原反應 在西藏,高原反應是無法回避的一關。我到西藏后,經歷了多次高原反應,最近的一次就在今年春節(jié)后不久。當時,我和同批的中化集團援藏干部孫國東從家返回日喀則(海拔3950米)。剛下飛機,感覺空氣比北京清澈得多,但由于空氣缺氧,我們必須要始終保持大口吸氣做深呼吸。 為盡快適應當?shù)貧夂?,我們堅持不吸氧,讓身體自我調節(jié)適應。但在當天晚上吃飯時,我發(fā)現(xiàn)連喝粥都變成了一項“艱難的任務”。當時,雖然已休息了整整一個下午,但高原反應帶給我們的身體不適仍非常明顯。我們以最慢的速度步行至宿舍外粥鋪,滾燙而鮮美的一碗粥端到我們面前時,我們卻沒有任何胃口。但為了有體力適應高原氣候,必須吃下。我們一口一口往嘴里喝,卻發(fā)現(xiàn)下咽成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,每一口粥都好像堵在嗓子眼一樣,不往胃里走,要用力再咽一次才行。每吞咽一口,都是“力氣活”。就這樣,我們喘著粗氣,費半天勁才勉強地喝了半碗粥,再無力氣去喝剩下的半碗,只得回宿舍休息。 這樣的“力氣活”我們干了三天,直到一周后方才恢復正常。這時我驚喜地發(fā)現(xiàn),體重一下子輕了10斤。 圖為作者在中化集團援建的崗巴蔬菜大棚里,查看蔬菜長勢。 愛心接力 2010年9月1日,我們赴崗巴縣直克鄉(xiāng),參加由中化集團引資新建的直克鄉(xiāng)希望小學落成典禮。學校里的孩子們皮膚黝黑,由于身處高原缺氧環(huán)境,身高比內地同齡孩子普遍矮10到20公分。 當結束整個活動后準備離開時,我發(fā)現(xiàn)在身旁有一對滿臉滄桑的藏族老夫妻始終跟隨著我們,手中還捧著一個破舊的竹籃。校長介紹說,這對夫婦是一名貧困學生的父母,受到前一批中化集團援藏干部季抗利同志三年的助學資助,想表示感恩之情,雖然家境仍然貧寒,但還是想將省吃儉用攢下的幾十個藏雞蛋送給我們。 他們沒有用華麗的言語表達感激之情、也沒有能力付出更多,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祈禱祝福。受此情此景打動,我和孫國東當即決定繼承和發(fā)揚中化援藏干部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把此項責任傳承下去,現(xiàn)場認領了5名貧困學生,盡我們的綿薄之力,希望他們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。 圖為作者與資助的學生在一起。 |